国产日韩第一区,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字幕,久久精品综合网,日本乱中文字幕系列在线看

  • <delect id="ksios"><td id="ksios"></td></delect>
  • 伊犁新聞網 >深度報道
    【慶祝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成立70周年】萬里戍邊護家國 銘記使命啟新程
    來源:伊犁新聞網     點擊:
    字體:
    分享到:
    編輯:古利旦·馬合沙提       2024-09-12

    260年前,伊犁河南岸迎來了一支從東北遠赴而來的戍邊衛(wèi)士?!八麄冊谶@里駐防200多年,沒有后退過一步,沒有一個人跑過邊界,也沒有一個人逃回東北,他們在這片土地扎下了深根……英雄的民族!”這是作家汪曾祺在他的散文《天山行色》中的一段文字。9月4日,“輝煌70年·行走伊犁河”伊犁融媒體中心報道組一行走進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尋訪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發(fā)生的故事。

    戍邊之路

    故事從1763年說起?!笆⒕ㄉ蜿枺v兵共有一萬六七千名,其中有錫伯兵四五千名,伊等未甚棄舊習,狩獵為生,技藝尚可,近幾年出兵時,未曾遣派伊等。奴才等以為,于此項錫伯兵內揀其優(yōu)良者一同派來,亦可與黑龍江兵匹敵?!鼻《四辏?763年),軍機大臣呈此奏折于乾隆。1764年,應西域邊疆的防務需要,1020名驍勇善射的錫伯族官兵受命于清政府,偕同家眷3000余人前往伊犁駐防。

    這是一場浩浩蕩蕩、史詩般的戍邊之旅。嚴寒、洪水、饑餓,與前途、使命、希望一路相隨。相距萬里的路途、預期3年的行程,他們僅用一年半時間就走完了。搭起的營帳里,不時傳來新生兒的啼哭聲。最終,實際到達的人數為5000余人,包括路途中出生的350余名嬰兒和不愿舍棄家人、自愿隨軍戍邊的400余名百姓。

    為紀念萬里戍邊的先輩,擂鼓而歌的人們。 賴宇寧 攝

    到達伊犁的綏定時,所有官兵家眷梳洗整裝,接受檢閱。伊犁將軍按照官兵名冊點名。點名時,隊伍中不時傳來婦女和孩子的聲音。這些婦女的丈夫、孩子的父親,在路途中因疾病等原因不幸去世,于是,他們就穿起了戎裝,代替逝者答“到”。

    “二百年來金戈鐵馬縱橫馳騁,豈容沙俄的魔爪來凌辱和吞食,每一個嘎善(村莊)都是一個英雄的城堡,用生命和鮮血保衛(wèi)了每一寸土地!”錫伯族詩人管興才《西遷之歌》中的詩句,反映了錫伯軍民到達伊犁后,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作出的貢獻。他們不負使命、忠誠戍邊的精神,在一封寫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家信中也有體現。伊犁錫伯營卡倫侍衛(wèi)何葉爾·文克津在信中寫道:“夏日雖長,但愛惜時光,黽勉于事;蚊虻雖多,因已神定,也不覺其艱辛矣?!弊屗挥X艱辛的原因,正是“國家之所以設卡倫者,本為防守之計耳”“其關系非輕,應盡力勤奮。念責任之重大,又何敢稍事怠慢?!边@封家信被后人稱為《輝番卡倫來信》,廣為伊犁的錫伯族群眾抄傳。一封家信的廣泛流傳,正是錫伯族軍民們將這一使命代代傳承的印證。

    采訪中,我們見到了伊犁本土詩人阿蘇。他在察布查爾縣出生長大,并生活至今。如果說寫作是一場旅行,他的這場旅行從這片土地出發(fā),一度流浪他鄉(xiāng),最終又回歸故土。阿蘇在作品中寫道:“在這里,我必須寫下一些/與扎坤古薩相關的/字或句子/此刻,我打馬走過扎坤古薩的夜晚/與一首詩歌邂逅/越過詞語的林木,我發(fā)現/高貴的八個牛錄偎依在大地的身旁/安靜地呼吸……”

    嘎森巴圖弓坊負責人趙虎的父親正在做弓箭。孟霞 攝

    為什么一再書寫這片土地?

    阿蘇說:“因為我熱烈而執(zhí)拗地愛著這里。她不僅是哺育我的物質上的家園,更是可以安置我心靈的精神家園?!?/p>

    他為這片土地創(chuàng)作歌詞:“車粼粼,朝著遙遠的大西北,兩百年走個不停留??部部揽牢鬟w的路,壯士一去不回頭……”“這就是察布查爾的精神,跨馬戍邊,下馬屯田,團結各族群眾,為維護祖國邊疆穩(wěn)定、領土完整,不遺余力,代代傳承?!卑⑻K說得深情,每一個字符都像負載著260年的使命,從時光深處走來。

    百年大渠

    阿蘇所說的“下馬屯田”,最好的注腳是開挖于1802年的察布查爾大渠。著有《西域水道記》一書的清朝學者徐松當年途經伊犁河南岸錫伯營時如是寫:“去河數里,舊有一渠,東西長二百余里,渠北地隘,慮在無田,渠南阻崖,患在無水?!边@條渠名為綽霍爾渠,為準噶爾時期開挖修成。錫伯營官兵初來伊犁駐守時,將這條舊渠疏通,引水灌溉,屯田一萬余畝。年過數載,原有田地堿化嚴重,谷糧歉收。再加上人口增加,舊有的屯田規(guī)模已經不敷耕種。戍邊防務的錫伯族兵民陷入了衣食無保的生存困境。

    “人們都感到前途渺茫,悲觀失望,說什么的都有。其中乾隆皇帝許過的60年期滿后就可以返回東北故鄉(xiāng)的諾言,對人們的影響很大。因此聽天由命、消極等待的情緒很嚴重。”(見《圖伯特紀念文史及史料譯釋》,永志堅、英林著,《錫伯族研究文集》第一輯)

    既有換防,那么萬里戍邊不過是時間長河上的一個篇章而已,終要翻頁。待換防之日,困境便可解除,苦難就能消解。

    錫伯古城。   賴宇寧 攝

    可是,換防之日何時來臨?眼下饑荒如何讓錫伯子民們安身立命?

    在當年的西遷隊伍中,有一個9歲的孩子。他隨同父母一起,走過萬里路途,來到伊犁。這個孩子叫圖伯特,還有一個可愛的小名,叫圖克善,在錫伯語中意為“牛犢”。孩子有著小牛犢一樣勤勞踏實的秉性,直至長大成人,骨子里仍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無畏精神。

    嘉慶四年(1799年),圖伯特成為錫伯營總管。之后,他將營務之事委托給副總管處理,自己則率領人員實地踏訪、勘測地形、收集資料,于嘉慶六年(1801年),向伊犁將軍松筠呈請開挖大渠,引伊犁河水灌溉,擴大耕地的建議。

    這一建議,使錫伯營上下大為震撼。

    伊犁河南岸為崖,地勢較高,如何引水灌溉?

    而且,換防之日終會來臨,何必興師動眾,做無謂開墾?

    面對質疑和反對,圖伯特向伊犁將軍和族人立下誓言:開挖大渠,若不成功,解甲歸田,且九族代代承擔責任。

    在錫伯民族博物院里體驗射箭的游客。 孟霞 攝

    他的建議獲準。嘉慶七年十月,大渠動工。圖伯特從錫伯營8個牛錄里抽調400余名勞動力,分成兩個大隊,于春秋兩季分期輪換出工。每挖渠一段,就引一段水開荒耕種,當年開挖,當年就有收益。經過7年的艱苦努力,嘉慶十三年,一條東西長100余公里、深3米有余、寬近4米的大渠終于竣工,累計擴大開墾土地7.8萬畝。曾經食不果腹的局面終得扭轉,家家富裕、人人豐足。徐松看到其時的良田千頃,在《西域水道記》中如是感慨:“既浚新渠,辟田千頃,遂大豐殖,雄視諸部,鄭白之沃,不足云也?!痹谛焖煽磥恚粷h朝班固比作衣食之源的秦代鄭國渠和漢代白渠,都不足以與這一條西域大渠相提并論。

    在察布查爾大渠龍口處,有一尊由察布查爾縣人民政府于2002年所立的圖公碑,正面書寫著“圖公精神世代相傳”,背后刻著碑文,記述當年圖伯特率眾開渠的事跡。

    察布查爾縣坎鄉(xiāng)坎村村民沙比熱木·阿不都熱依木從2019年開始擔任伊犁州野外文物看護員,每周去察布查爾大渠龍口遺址巡護、打掃衛(wèi)生。她的腿腳有些不便,卻十分樂意做這項工作。

    就在采訪前不久,她剛剛帶著丈夫和兩個孩子,給遺址處的柵欄刷了新漆。她還向鄉(xiāng)里申請,在龍口觀景臺處修一處無障礙坡道,“我想,肯定有像我一樣的殘疾人,想來瞻仰圖伯特。有這么一個無障礙坡道,就能方便他們登上觀景臺,看看大渠、看看龍口?!痹谒磥?,先輩們給予的恩澤,后輩應當代代銘記。

    每年清明,坎鄉(xiāng)的黨員、各族群眾、學生代表等都會來察布查爾大渠龍口處,在圖公碑前開展緬懷活動。

    遠眺察布查爾大渠龍口。     賴宇寧 攝

    英雄之鄉(xiāng)

    安素是我們此次尋訪察布查爾這片土地過往歷史和當下變遷的向導。他過去是察布查爾縣文物局負責人,退休后參與管理小白楊戍邊文化紀念館。在小白楊戍邊文化紀念館斜對面,有一截近800米的古城墻,墻根及坍塌處,皆壘砌了磚塊,用以加固和保護城墻。“當年錫伯族官兵駐守伊犁河南岸,8個牛錄都筑有城墻。現在,就剩扎庫齊牛錄鄉(xiāng)這一截了?!卑菜卣驹陉柟庀?,看著城墻說,“第三次文物普查時,我跟鄉(xiāng)里說,別小看這截城墻,它對維護祖國領土完整功不可沒,我們得保護好它。如果沒有這些遺存古跡,我們怎么跟后輩講?”

    古城墻的保護工程于2023年9月動工。動工當天,場面十分感人。除了鄉(xiāng)里的干部,還來了很多老百姓,他們自發(fā)前來搬磚平土,為修護城墻出一份力。

    護邊衛(wèi)國,是當年官兵將士的使命;精神傳承,是當下各族百姓的使命。

    “2000年,我們修建錫伯古城,周邊住著的老百姓得知修建古城是為了呈現歷史脈絡、傳承戍邊文化,都積極響應,古城很順利就建起來了?!卑菜卣f。

    錫伯古城依托孫扎齊牛錄鄉(xiāng)的靖遠寺、關帝廟、娘娘廟等文物遺跡建設打造而成。如今,它成了向五湖四海的游人展示戍邊文化的重要平臺。

    在錫伯古城錫伯民族博物院一側,是嘎森巴圖弓坊。我們見到弓坊主人趙虎時,他正手持弓箭,給弓柄一圈一圈地纏繞飾物。“做了4年弓箭了?!彼f,“從爸爸那里繼承來的手藝,現在可以說,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p>

    當年,錫伯族人因驍勇善射而受命萬里戍邊。因此,在這片土地上,弓箭也是戍邊文化的一種象征。

    趙虎所說的“勝于藍”,是在他接手弓箭制作之后,將傳統(tǒng)手工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每個月制作的弓箭數量遠遠超過了父親。趙虎還積極運用新媒體向外推廣弓箭文化,讓大家了解一輩輩人在這里護邊衛(wèi)國的故事?!鞍职帜菚?,一個月頂多賣一兩把弓,我現在可以賣七八把。這里還成了察布查爾縣團委掛牌的青少年研學基地。從2020年至今,我已經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4000余名中小學生了?!壁w虎說。

    嘎森巴圖,錫伯語意為“英雄之鄉(xiāng)”。趙虎以這樣一個名字,訴說著先輩們在這片土地上的光榮事跡。在弓坊一側,是一座高高聳立的鐘鼓樓。鐘鼓樓上書寫著讓人望一眼便由衷生起敬意的四個大字——永鎮(zhèn)邊疆。(記者 李劍 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