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微信上的一位好友在朋友圈頗為感慨地寫道:“扶貧一天,餓得前胸貼后背,真不知該如何描述心情。算來扶貧也兩年了,到目前為止,入戶無數(shù)次,資助也不少,但是連扶貧對子家的一口水也沒有喝上,真不知是哪里出問題了?!?/p>
此話一出,立刻引來了很多朋友的回復。筆者看過之后也不由陷入了深思,問題究竟出在了哪里?
按照常人的想法,我去你家扶貧,給你帶去了禮物,資助了錢物,還為你家干了農(nóng)活,每次去給口水喝應該不是個問題,可以說是最低要求了。但現(xiàn)實情況是,有一些人盡管去了十多次,卻連一口水都沒有喝上。貧困戶不近人情的做法,難免會讓幫扶干部忍不住發(fā)牢騷抱怨一番,從這個層面上講,他們的心情可以理解。
然而,如果再進一步思考,原因還是要從幫扶干部身上查找,正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
筆者也有扶貧對子,因為各種原因,每次去待的時間都不是很長,當天去當天返回。這種扶貧效果,自己現(xiàn)在想想都感覺有點愧疚。在很多地方,幫扶脫貧工作似乎形成了一種模式,一些干部按照要求來到貧困戶家中后,沒說上幾句話,就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機或照相機,擺出漂亮的姿勢和貧困戶家人一起合影,有雙手緊握在一起的,有遞上禮物的,有和貧困戶邊聊天邊在本子上記錄的,還有在院子里干農(nóng)活的……合影完畢,寒暄兩句,這次幫扶工作也就差不多結束了。每次扶貧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曾經(jīng)有媒體報道稱,幫扶脫貧給一些貧困戶留下的最深印象竟然是干部來一次照了好多相。有人說單位有規(guī)定必須拍照,拍了照能證明自己來過了,他們這樣做是在完成任務。
完成任務本沒有錯,只不過幫扶干部如果把扶貧當成例行公事,就會變得敷衍塞責、應付了事,干部下去后不是真心實意地幫助貧困戶尋找致富門路,送去貧困戶急需的致富信息,想方設法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而是變成了作秀,喜歡做表面文章,這是典型的形式主義扶貧。群眾看在眼里,記在了心里,這樣做不僅不能密切干群關系,反而引起群眾的反感。對貧困戶來說,送錢送物都不是主要的,每戶貧困家庭的致貧原因都不相同,找準致貧根源很關鍵,只有找準了“病根”才能對癥下藥,從根本上擺脫貧困。
群眾在我們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們在群眾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這話誰都會說,但做起來得要下一番苦功夫,需要我們根據(jù)貧困戶家庭的實際狀況,想辦法、出點子,有針對性地制定低保兜底、教育幫扶、生活慰問、醫(yī)療救助、轉(zhuǎn)移就業(yè)、庭院經(jīng)濟等幫扶措施,幫助貧困群眾真正走上致富之路。
當前,脫貧攻堅進入關鍵時期,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艱苦努力,幫扶干部只有帶著感情真心幫扶,才能把貧困戶的心焐熱,進而把他們的內(nèi)生動力激發(fā)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說,精準扶貧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幫扶干部要以行動而不是作秀來贏得貧困戶的信任。
難怪當“一口水也沒有喝上,真不知是哪里出問題了”的感慨發(fā)出后,馬上有人回復說是去得太少了,還有人說工作不到位,更有人說你把人家當親戚,親戚把你當人家,話語不留情面,一針見血,句句戳中要害。
曾經(jīng)有一位領導說起他鑒別鄉(xiāng)鎮(zhèn)干部工作作風的好方法,除了聽干部怎么說,還有一個直觀的指標,就是看這名干部入戶時“農(nóng)民的狗咬不咬”。有的干部匯報工作頭頭是道,入戶時狗吠不止,對這樣的干部就要打個問號。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diào),脫貧攻堅工作要實打?qū)嵏?,一切工作都要落實到為貧困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上,切實防止形式主義,不能搞花拳繡腿,不能搞繁文縟節(jié),不能做表面文章。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diào),糾正“四風”不能止步,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扶貧中的形式主義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已經(jīng)到了非剎不可的地步了。
無論時代怎么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變,也不能變。干部能不能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永遠都是贏得群眾信任的關鍵。群眾就是一面鏡子,鏡子是不會說假話的,你怎么對待鏡子,鏡子就怎么對待你。你離群眾遠遠的,盡管時不時作秀一下,鏡子也仍將遠離你。干部只有真正成為群眾的身邊人,常見、常聊、常惦記,才能經(jīng)得起“狗咬不咬”這個最樸素、最直觀的檢驗,也才能成為貧困群眾最需要的幫扶干部。
我們期望那些下去扶貧時一口水也沒有喝上的干部能知恥而后勇、知不足而后進,努力做到進得了門、說得了話、交得了心,化解百姓心愁,打開百姓心結,敞亮百姓心靈,百姓自然就會把你當成自家人,這時候不會再有一口水也沒有喝上的困惑了。(劉冰)